百味
(资料图片)
一
到阳东区雅韶镇笏朝村去,要问村里什么东西最出名,非酹镬罉莫属。
酹镬罉俗称乕仔,以粘米粉浆为主要材料,配以文蛤、虾酱、虾米、鱿鱼丝、猪肉、花生、水瓜或丝瓜、香菜或葱等辅料,沿海风味十足。
煮好的酹镬罉要趁热吃。这时的粉片嫩滑爽口,汤汁香浓鲜美,好吃到让人停不下汤匙,要一连吃上三几碗,才过瘾。如果放置时间久了,粉片因吸足水分会失去弹性,变成黏糊一团,口感味道都逊色不少。
在雅韶镇,不大的笏朝村竟然有十一间以经营酹镬罉为主的小食店,几乎都以通俗的“某某乕仔”命名,有迎宾乕仔、何姐乕仔、霞姐乕仔、拱桥乕仔……说是乕仔村,不夸张不过分。
笏朝村何以成为乕仔村?这得从一位老人说起。
二
老人名叫陈修耀,生于笏朝村,今年69岁,头发微白,身材匀称。他的“迎宾乕仔”就开在笏朝村里,中午和傍晚时分,是他最忙碌的时候。客人一拔拔地来,每一桌都会点一份酹镬罉,陈修耀一人站在那口烧红的铁锅前,把预先备好的辅料依次放进锅里——新鲜的文蛤,娇嫩的水瓜,加上猪肉、虾米、虾酱、鱿鱼丝,再来一点花生碎,一阵翻炒,香味扑鼻,闻者无不直吞口水。只见他往锅里倒入适量清水后,左手端起装有米浆的盘子,右手用匀子舀起米浆,往锅边酹去,动作迅速,有条不紊。纯白的米浆一接触到高温,水分立即蒸发,变成厚薄适中的一层粉皮,陈修耀用锅铲舀起一勺勺汤汁,淋在粉皮上,再把它铲下锅中。干的粉皮遇上湿的汤,加上锅铲的助力,很快变软。如此这般,再酹一次,待锅中汤料重新沸腾,粉片完全熟透,舀上盆,撒上葱花或香菜,一份可供5人食用的地道乡土美食便大功告成。整个烹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费时不过十分钟。没有多年的磨炼,怕是达不到这境界。
那天午后,我们在雅韶镇文化站长的带领下到“迎宾乕仔”店去,碰巧下雨,店里食客不多,得与修耀叔闲谈了一会。从他口中,我知道了一些往事。
雅韶镇位于阳江东南部,地处漠阳江、那龙河与南海汇合处,是一个海滨乡镇。清末民初时期,酹镬罉已在雅韶地区流传。每年农历三月和六月是农闲时节,村民会自发庆祝“上田”——家家户户把平时储存的碎米,磨成粉浆来做酹镬罉。当时村里人穷,逢年过节,也没有更多更好的食物,只能配点自家种的水瓜、自家腌制的虾酱,煮上一锅酹镬罉,祈愿种下禾苗后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顺带让一家老小解解馋。这种农耕习俗代代相传,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外出打工的村民越来越多,才逐渐淡化。
修耀叔的奶奶程亮妹(1912年出生)是个农家妇女,也是个煮酹镬罉能手。8岁开始,每逢奶奶煮酹镬罉,修耀叔都会搬张木凳子站在灶边看,一是好奇,二是嘴馋。一遍遍看下来,酹镬罉的煮法烂熟于心。一次,当奶奶又要煮酹镬罉,年幼的修耀叔忍不住问奶奶,能不能让他试试,奶奶一口应允。修耀叔便学着奶奶平时模样,煮了一锅酹镬罉。奶奶尝上一口,欣喜万分,对他赞不绝口。得到奶奶肯定,年幼的孩童信心百倍,以后每遇到家里煮酹镬罉,他都自告奋勇当大厨。村里的其他男孩子认为煮饭炒菜是烦恼事,琐碎事,他倒乐在其中。长大后,他决定将童年学会的酹镬罉技艺转为创业谋生之道。一开始,他在闸坡镇经营美食店,以烹饪酹镬罉和煲仔饭为主。几年过去,见家乡雅韶镇的交通越来越便捷,旅游业也逐步兴起,他思乡心切,便萌发了回老家开店的念头。2003年,他回到笏朝村,开了一间仍以烹饪酹镬罉为主的小食店,取名“迎宾乕仔”。雅韶镇靠海,海鲜新鲜,种类也多,他就地选材,配料以海产品为主。考虑到虾酱咸香浓郁味道特别,部分食客不一定喜欢,他要求伙计一定要询问客人是否放虾酱。正是这种让食客暖心的细心服务,让越来越多的“头回客”变成了“回头客”。
修耀叔不仅亲自下厨,还根据酹镬罉不宜久置的特点,坚持现“点”现做,他做出的酹镬罉口感爽滑,汤汁香甜,一时间,笏朝村酹镬罉美名远扬,食客络绎不绝,时常出现排队等位的情况。眼见自家小店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修耀叔思量再三,决定发动乡亲加入开乕仔店行列。在他的带动下,乡亲们陆续尝试利用酹镬罉传统手艺在家门口创业。二十年过去,这条小村子已有大大小小十一间乕仔店,既满足市场需求,也让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一个人,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如果不是迫于生计,肯定出自喜欢。修耀叔说他从小就喜欢吃奶奶煮的酹镬罉,也喜欢亲手煮,最初根本没想过要靠它谋生。1999年,儿子陈伟明18岁,修耀叔开始把酹镬罉技艺传授给儿子。出于什么原因,他也说不上来。只觉得应该这样做,就去做了。陈伟明年轻,学东西快,没多久,也能煮上一锅喷香的酹镬罉。2019年,修耀叔在笏朝村口开设了一间分店,由儿子经营。陈伟明从小受父亲影响,秉持诚实经营的态度,要求厨师用心煮好每一锅酹镬罉。此外,他还不断拓宽菜品,满足多方食客需求。在他的管理下,分店生意越来越红火。如今,这间分店已成为“粤菜师傅分教点”,被更多人所熟知。真正的传承是继承与发展,陈伟明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点。
三
2022年,雅韶镇酹镬罉烹饪技艺成为阳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陈修耀被评定为这一技艺的传承人,另外两人也获此殊荣:一个是雅韶镇龙凤农家饭店的老板陈德盈,一个是好景美食邨的厨师林丽。
陈德盈是雅韶镇合浦村人,今年55岁,酹镬罉烹饪技艺是他小时候跟母亲学的,已有三十多年烹饪经验。他煮的酹镬罉,用鲜虾替代虾米和部分虾酱,口味略淡,汤汁却更清香鲜甜。
林丽今年56岁,个子高,皮肤白。她多年前嫁到雅韶镇后,跟家翁学会了煮酹镬罉,自2005年起,一直当厨师。她煮酹镬罉不放花生碎,却加入自己腌制的咸鱿,味道更咸香。三位传承人,在煮酹镬罉的配料选择上,略有不同。正因如此,才多方面满足了食客需求,形成了雅韶镇酹镬罉独特的魅力。
可不管选择何种配料,决定酹镬罉成败的,还是要看关键两步:调粉、酹粉。修耀叔说,要想酹出的粉皮厚薄适中,入口爽滑,需要磨出的粉浆形如老鼠尾巴——即舀起再倒下时,粉浆形状头大尾小,中间连贯不断;开始酹粉时,动作要快,不然米浆会一下滑进锅中;要随时掌控火候,当粉皮成形时,必须迅速将它铲入汤中,否则易烧焦。煮一锅酹镬罉用时不多,但其中的拿捏,全凭掌勺者的经验。三位传承人经过多年实践,对该项技艺的把控早已娴熟自如,但他们并不恃“艺”自傲。平时,有年轻的同事、客人、朋友想学煮酹镬罉,他们都会倾囊相授,毫不吝啬。如今,三位传承人已经带出了不少徒弟,好几个还当上了厨师。酹镬罉“非遗”技艺因有了更多年轻人的加入,焕发出新时代下的新气象,这实属一件幸事。
展开阅读全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