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到一所小学督导,发现他们的教案与众不同。收上来的手写教案本所写内容少,大多是教材、教师用书。校长解释,他们使用的是三本书备课法。三本书即课标、教材、教师用书。课标供教师学习、培训和教研使用,落实到具体备课上,主要是教材和教师用书。统测课如语文和英语备在教材上,数学备在教师用书上。三本书之外是教案本,一周只需精备一课。我觉得用“3+1”备课法更为恰当。
仔细查看语文教材,有文字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了许多勾画圈点,空白处写满了注释、说明,而这些,大多是从语文教师用书上摘抄整理过来的。数学教案之所以是数学教师用书,理由是数学教师用书上有教材内容的“拍照”,教材与教学用书已经合二为一,不需要再搬移,只需阅读、勾画、圈点、标注,理解运用就行了。他们的说法是,课标是方向,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而教师用书是教学的建议和补充,用好教师用书,肯定“大谱不失”。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减少了许多常规环节的重复抄写,节省出了许多时间,极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这一看一听,让我百感交集。现在许多地方,不论是大班额的城镇学校还是偏远乡村的小规模学校,主要统测课都是青一色的手写教案,环节要齐全,书写要工整,审阅要及时。但这背后却是教师艰辛的付出,或者说是沉重的负担,可以这样说,教师“苦教案久矣”。比如小规模学校教师任课门数多,写的教案自然也多,多到三四本。城镇大班额学校的重心转移到作业批改上,但手写教案也要耗时费力。现在计算机这么普及,信息技术这么发达,为什么不用打印教案?回答是前些年一度使用打印教案,部分教师下载粘贴,照搬照抄,不看不改,没有起到应有的备课作用。为彻底治理这种不良现象,主要测试课程一律手写教案,逼迫教师放慢节奏,深入钻研教材。实际情况是,手写教案并没有完全改变个别教师态度不端正、敷衍塞责的现象,而大多数教学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教师,反而为了应付检查干起了没心没肺抄教案(名优教案或自己的旧教案)的勾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教育管理中,无教案上课被定性为教学事故,这被大多数管理者认可。还有一种情形是教案所写与上课内容不一致,也要问责。这两种情况显然是把写教案等同于备课了。教案是备课的显性表现形式之一,不是全部。还有隐性的,如内容方法思路熟记于心,活动操作演示熟练于手。另有在旧教案上修修补补或直接拿着旧教案上课,这算有教案还是无教案?同样的问题,教案所写与真实上课不一致,大概有三种情况,一是脱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胡乱应付,不知所云。二是没有脱离教学目标,常规性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三是实际上课比教案上的预设效果更好。第一种显然是无准备上课,必须问责。第二种可能内容调整了,情有可原。第三种又可以衍生出两种,其一,教案纯属应付检查,与上课无关。其二,预设一般,生成更佳。由此看来,备课上课是一个复杂系统,如果用简单思维简单办法去处理,势必会犯很多低级错误。
怎么备课最实用最有效,深处一线的教师绝大多数认为最好备在教材上,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最无用的是抄写教案,但他们没有话语权,既不敢怒,更不敢言。只是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抄写中,负面情绪与日俱增,直至消磨了教学的热情。再以课后反思为例,本来是教师最有权威最有个性的表达,但当统一到教案的一个环节并课课要反思节节要反思出新东西时,抄写“反思”也成见怪不怪的事了。
当我们犯困并纠结于教案这一“技术”难题时,不免回到哲学的层面问一问:备课是为了什么?显然不是为了把教案写好,而是把课上好;上课是为了什么?显然不是教学流程怎么顺畅,课堂气氛怎么活跃,而是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得到发展。在备讲辅改测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所有不指向学生的行为都是低效劳动甚至无效劳动。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做出如下反思。
第一,认识教师。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反复强调,教师工作是一种脑力劳动,创造性劳动。意思是在看似重复性的备讲辅改测中,教师饱满的热情和阳光的心态犹为重要。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影响一个灵魂,实质就是“在一起”,时时熏陶,时时感染。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热心、爱心、耐心和恒心。教育管理的最深层职能就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否则,如果不放心教师,不呵护教师的自尊心,以无意义和重复性的劳动使教师劳心、累心甚至伤心,管理者时时刻刻提防教师出工不出力,教师时时刻刻被“计时产品”“计件产品”所困,既要自由舒展,又要捆绑手脚,戴着镣铐跳舞,教育的创造性就成了空话。
第二,信任教师。现在的中老年教师受过师范教育并有丰富的经验,经过十几、二十几甚至更多年的摸爬滚打,对教育教学还是有一点教育情怀的。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普遍接受过高等师范教育,并且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层层选拔进来的,他们有的渐入佳境,有的珍惜来之不易的饭碗,在上有学校层层监管和下有学生及其家长的盯防下,特别是定期不定期的的测试竞争下,真正身在曹营心在汉,偷奸耍滑的是极少数。不能因为极少数教师的偷懒行为而让绝大多数教师承受惩罚性抄教案劳动。以评课为例,指出优点不足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但有个乡镇学校就是实行不开来,说优点皆大欢喜,说不足,对不起,就扳起了面孔。校长和教导主任想了个过渡办法,让老师们把不足私下说给他们,他们承担扮黑脸得罪人的角色,以此推动教育教改缓慢向前发展。同样,有个最偏远乡村教学点的教师,在过去缺少图书、报刊杂志等教学资源的条件下,也在想怎么把学生教好,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竭尽所能总结提高。可以说,不只“庙堂”里的高层领导者在思考怎么提高教育质量,身处“江湖”一线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心情更加迫切。
第三,反思教案。教案是教之案,是案的一种。教案包括教的设计、学的设计、导学的设计,功能和作用是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材内容,理顺教学思路,能够顺畅地传授知识、示范方法、启迪智慧。新任教师需要约之以规,严格其教案书写的环节、思路和流程,熟练教师大不必循规蹈矩,而要给予适度的自由。教案可以带到课堂上,也可以不带。课堂上可以看教案,也可以不看。但如果有教师上课念教案,肯定会顾此失彼,让所有人嗤之以鼻。课堂上真正起作用的是教材。尽管现在有“教材无非是例子”“用教材教”的提法,但真正脱离教材、不“教教材”的课是非常少的。教师吃透教材,学生学会教材,教——学——评不偏离教材,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
第四,自由选择。备课,包括写教案,都是达成教学目的的手段,目的只有一个,但工具可以有多种。就像我们去一个地方能选择多种交通工具,教案书写也可以选择硬笔手写、键盘输入、语音录入,如果有现成的或在现成的基础上适当修改,未尝不可。退一步讲,如果有人想继续驻足凝视,深钻细研,喜欢用毛笔书写,是该提倡还是该制止?或进一步说,如果有人想更快捷更直观,以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备课,我们该如何是好?现在好多地方推行集体备课,如果不用电子文档,召集、书写、修改、传阅,成本就会增加很多。再比如板书,原来只有粉笔一种,后来依次出现了记号笔书写,白板笔书写,一体机触摸书写。有老师上课在黑板上没写粉笔字,听课者就指责没有板书云云。显然,是听课者误把“粉笔板书”等同于“板书”了。在手段和工具运用上,我们应该给教师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他们喜欢哪种就选哪种,他们得心应手哪种就用哪种。
第五,用好干预。备课、上课本来是教师的事,其他相关人介入诊断、指导、评价,就是对教学的干预。干预具有预防和促进双重作用。一是教案检查,课前、课中比课后好。有些学校在期中、期末或月底检查,就属于滞后的情况——“过时的马后炮”,因为低质量已经发生了,或低产品已经产生了。二是同为课后检查,检查作业比检查教案好。教案只是教师上课的预设,而作业则是教师教学后的产品,特别是试题化的作业,能起到既练又测的作用。三是测评,所有课程测评比部分文化课程测评好,过程与结果并重测评比单一重结果测评好,重长远发展测评比重短期结果测评好。对测评结果的运用也要慎之又慎,切忌一有“风吹草动”就失态失控,做出过激反应,将一次测试不理想就定性为“薄弱学科”,上纲上线,干预过度。
“3+1”备课法的各要素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其以高阶学习解决低阶问题的维度,学中做、做中学、做中创的路径,把减负与赋能有机结合的效能,为教师创造了自由的环境和增值的空间。当然,这只是备好课的前提和基础,真正要产生更好的效益,还要看学科知识的储备、对校情学情的掌握和方式方法的选择,以及驾驭课堂教学的机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