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本周三重申监管方的观点,说美国的银行系统健全且有韧性,但事实正在打脸。地区银行危机反而有升级迹象,不断有地区银行爆出消息让市场更加紧张。美国地区银行危机的持续发酵,使得市场对于美联储年内降息有了更大的预期。
此外,比起银行业的危机,美元的信用危机可能更令美联储头疼。
(相关资料图)
美国地区银行危机愈演愈烈
美东时间周四,截至收盘,西太平洋合众银行跌50.62%,阿莱恩斯西部银行跌38.55%,第一地平线银行跌33.55%。大型银行股也全线走低,摩根大通跌3.28%,高盛跌2.25%,花旗跌1.69%,摩根士丹利跌2.53%,美国银行跌3.12%,富国银行跌4.25%。
消息面上,西太平洋合众银行称出售计划仍在进行中,正与潜在合作伙伴和投资者进行谈判;由于无法获得监管部门批准的准确时间表,道明银行与第一地平线银行双方同意终止合并协议。
除了消息面的利空外,还有做空的力量在打压美国银行股。据外媒援引知情人士消息,5月4日,美国联邦和州政府官员正在评估近几天银行股大幅波动背后存在“市场操纵”的可能性,白宫方面也表示将监控“健康银行面临的做空压力”。
美股地区银行股本周大幅下跌,西太平洋合众银行累跌近70%。根据分析公司Ortex的数据,做空者仅在周四就通过做空某些地区银行获利3.789亿美元。
从银行业危机到衰退和降息有多远
回顾这段时间的欧美银行业危机,兴业研究指出硅谷银行的“光速”破产以及 Signature 银行被关闭引发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美联储创设 BTFP 为存款机构提供额外流动性。但之后瑞信风波再起,第一共和银行事件继续发酵,最终瑞银以 30 亿瑞士法郎收购瑞信,成为次贷危机以来全球最大规模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并购案。
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固然有不同机构风险控制不到位的因素,但背后都受到海外由低通胀时代转向高通胀时代、由低息时代转向高息时代这一宏观环境切换,对于过去十几年低通胀环境下吹泡沫的科技、加密货币、房产等资产价格造成冲击的大背景影响。
回到美国银行股,其发生挤兑的根本性原因还是长短期错配引发利率风险。在流动性宽松时期大量吸收存款并配置长期限的债券资产,导致潜在的利率风险大幅增加,美联储加息成为问题暴露的导火索。
那么美联储到底什么时候会降息呢?
东吴证券认为历史上每次美国银行危机下传导路径为:过度加息-危机爆发-衰退-降息。但传导过程中的货币政策通常是漫长且多变的滞后。美国银行业危机爆发以来平均 2 年左右陷入衰退,6 个月后美联储开启降息。银行危机前联储平均收紧货币政策约 300bp,导致美国经济平均收缩2.3%,失业率平均上升 0.7%。
因此从历史的情况看,在不出现银行业风险二次爆发的情景下,预计美国经济在年内仅是温和的收缩,滑入经济衰退的风险有限。基于此种情形,美联储不太可能在下半年开启降息进程。这也意味着当前金融市场对于美联储在下半年降息 75 bp 的定价有些过度反应,需要重新调整。
更大的危机是美元信心危机
而比起美国银行危机的更令美联储头疼的是美元的信用危机。
在金融系统是否可信这件事上,美国民众已经在用实际行动进行投票了。与民众取不回钱的担忧相比,金融系统的信任危机也许是让美联储更加挠头的问题。毕竟,金融业本身就是以信任为基础的行业,摧毁信任很容易,但修复起来则很难。
与此同时,美国债务上限问题再一次透支着美元信心。美国财政部长耶伦5月1日向美国国会发出警告:按照当前美国政府举债的速度,美国可能最早在6月1日触及现行法定债务上限,如果国会不抓紧通过立法提高债务上限,美国届时将再次陷入债务违约困境。
所谓债务上限是美国国会为联邦政府设定的为履行已产生的支付义务而举债的最高额度,触及这条“红线”,意味着美国财政部借款授权用尽,除非国会调高债务上限,否则白宫无权继续举债。
一旦违约将给全球金融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正是源于各国对美国联邦政府偿债能力的信心。如果美国债务发生违约,受损的不仅是美国民众,也必将引发全球市场对美元和美国国债的信任危机,从而导致全球金融体系陷入困境。
在此背景下,各国去美元化只会加速。任泽平指出在美元“去国际化”后,空余的份额是所有非美货币的竞争,人民币、欧元、日元、英镑都各有优势。但最有希望获得更大份额的当属人民币,尤其是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仍然占比过低:截至2022年底,人民币全球支付份额仅2.15%,国际储备份额占比2.69%,与中国GDP占世界比重18%严重不匹配。
〖 证券之星资讯 〗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