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我们生活的日常环境,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热心人、能人,他们或为街坊四邻提供各种服务,或者身藏令人赞叹的技艺。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社区达人》栏目,讲述社区里的那些人、那些事。
给家里买水果都要“抠门”按人头计数,但听说社区办图书室,一下就捐了近一千册书,其中不少是珍藏的老版本。谢绥东老先生的举动,其实不意外。
【资料图】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我今生对读书很痴迷,书籍给了我很多力量,也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多读书,更向上,这也是我办图书室的初心。”老爷子这样说。
谢老先生今年86岁高龄。1959年他考入首都师范大学,1963年毕业后到延庆县赵庄中学支教11年。支教结束后他先后在首师大等院校任授课老师、副教授、党支部书记。1997年退休后退而不休,他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奉献余热。
2010年搬到奥运村上元小区后,谢老先生就开始筹划在小区建立图书室。在社区和小区业委会支持下,专门为他在小区党建活动室辟出近30平方米的空间。
地方有了,书从哪里来?谢老先生将自己从初中起收藏的近千册珍贵书籍悉数捐赠给了社区,再加上另外19户热心住户的捐赠,图书室的图书达3000余册。
2019年,“友邻”图书室正式向社区居民开放,提供免费借阅服务。如今,这座图书室,干净整洁,书籍摆放整齐,分类明确。图书种类涵盖文学、哲学、少儿、百科生活等,非常丰富。
尽管年岁已高,谢老先生仍然亲力亲为,担任“馆长”,为这30平方米的“黄金屋”操碎了心。图书室建成后,每个清晨总能看见他的身影——迎着朝阳,谢老先生扛着在家冲洗过的拖把,向着“友邻”图书室走去。居民说,他真像个“出征的战士”。
图书室内有三张长条桌,是物业派人送来的,而那些书架,是业主搬家或装修后淘汰的,老先生搬回来重新修补粉刷后再利用。其中有两个书架,甚至是他用各种木板、纸板按照厚薄、长短进行分类处理后,拼接成的。
“老先生经常自费为图书室添新书,还有电暖炉、电风扇、卫生工具这些。但他自己非常节省,连给家里买水果都是按人头计数。”邻居刘阿姨说。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谢老先生最喜欢的两本书。而他也正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那样,顽强坚定,甘于奉献,照亮他人。
来源:北京晚报
本报记者 骆倩雯
流程编辑:u008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