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帽子”是学术界对科研人员获人才专项计划的别称。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地区部门热衷于抢有学术“帽子”的人才,致使学术研究趋于表面化、功利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流动的“挤压”。近年来,有关部门陆续出台政策规定,优化整合人才计划,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持续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帽子”满天飞问题和“四唯”用人导向得到有效扭转。“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为“帽子热”降温,推动人才“帽子”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才能引导科研人员专注学术研究,确保科研人才有序流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撕掉帽子“永久牌”。“有本事才是真人才”。人才称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对人才阶段性学术成就贡献和影响力的肯定,若是将这种“光环”变成永久,极易造成“一劳永逸”抑或是“特权”思想,也会使其成为学术腐败和恶性竞争的温床。因此,要将人才称号“面子”“里子”划等号,设置以科研成果为主导的评价标准,减少以往成就的影响因素,把每一顶“帽子”都戴在适合且能服众的人才身上。要探索“计件式”评审方式,将每一个项目、每一次评审独立开来,给更多科研人才特别是“草根”人才入选机会。要推动人才评价由“静”向“动”转变,建立健全科研评价动态跟踪机制,对那些已不再满足条件的,及时评估、取消资格,让各类人才都有展示才华的平台,让人人都有事业出彩的机会。
增强评价“权威性”。优秀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就像“千里马”,需要“伯乐”来“相”。谁来“相”、怎么“相”,直接关系到“帽子”的权威性。因此,要突出公平公正公开的导向,多措并举“去利益化”。要发挥好评价“指挥棒”作用,进一步破除“官本位”思想,淡化行政力量对人才计划评价结果的影响,加快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各类评价主体的积极性,营造成果评价的良好创新生态。要破除论资排辈,尊重青年人才成长规律,帮助青年人才成长成才,探索由一线科学家举荐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重要科研岗位、承担“从0到1”基础研究任务的机制,在计划项目上给予支持,避免对同一入选者重复支持的资源浪费。
优化科研“硬保障”。从引才角度来说,地方部门在引进人才时,要避免简单的以“帽”取人,围绕各类“帽子”设置硬性指标。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发展流动的监督机制,引导地方部门把更多精力用在人才自主培养上,而不是通过高薪高待遇开展无序的恶性竞争。从用才角度来说,要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原则,根据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合理确定人才收入水平,防止将“帽子”与薪酬待遇等物质利益简单挂钩。要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人员薪酬体系,逐步提高稳定性薪酬比例,降低他们对竞争性收入的依赖,从而使更多人才静心坐热“冷板凳”,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破解“卡脖子”瓶颈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韩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