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杭州市余杭区对外宣布,将全力打造固定资产投资超1000亿的标志性成果。
一个重大项目就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抓经济、拼发展,要牢牢抓住重大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为浙江的经济大区,这些年,余杭不断强化“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导向,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
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亿的背后,余杭有着怎样的深谋?
(一)
余杭为什么要搞投资?这个话题可以从多维度中来解答。
在投资上,余杭有自己发展的特殊需求。
身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域,余杭要为其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带动全省的创新策源地”贡献创新力量。这之中,需要招引更多实验室、高校、总部企业等具备创新引擎效应的大项目。
除了发力创新,余杭也正在加快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争当“两个先行”排头兵。而要成为“城市新中心”,余杭还需要在交通路网、公共服务配套、文化设施等基础建设上加大马力、加速建设,以补齐目前城市能级中的短板。
再从经济角度来看,由消费和投资构成的内需,是经济增长“主引擎”。所谓“引擎”,是因为投资建设的重大项目,可以对当下及未来的经济环境,带来持久的助推力。
对当下来说,重大项目建设就像是推动了多米诺骨牌,会接连带动区域的规划设计、建材生产、人员就业、建筑行业企业落地等产业效应。
对未来来说,投用后的重大项目会形成小范围的“虹吸效应”,吸引与其相关的优秀人才、先进设备、科研中心等要素聚合。而当人来了,与人相关的生活生产配套也会随之改善,也就有了“烟火气”。
总结来看,投资建设优质的重大项目,有助于更好发挥有效投资“补短板、调结构、稳就业、带消费”的综合效应。而在经历三年疫情后的当下,全国经济都处在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延续影响。此刻,正是这一效应需要被利用好、发挥好的关键时刻。
在刚刚落幕的全国两会现场,“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等方向性信号频频传出。浙江作为东部经济大省之一,也在以超常规力度扩投资。
新年伊始,浙江便向外发布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2023年重大项目实施计划。紧接其后不久,省委、省政府又举行了2023年第一季度全省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268个总投资6808亿元的重大项目千帆竞发。两大动作,都是浙江进一步向全社会发出“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强烈信号。
经济大区余杭,也接下重任,负责已入选省市重大项目68个,年度计划投资超210亿元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1000亿打下坚实基础。
阿里巴巴西溪五期项目效果图
从余杭发展的必要性,到投资的经济意义,再到扩大投资的现实需求,多项维度都可推出:余杭需要扩大投资。
(二)
扩大投资的额度里,余杭也是把钱花在了刀刃上。1000个亿,重点投在了余杭目前突出的特殊需求上,一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二是将城市能级提升至与“城市新中心”相匹配。
先说说产业结构,余杭需要如何转型升级。
在打赢经济翻身仗中,杭州将“高水平重塑数字经济第一城”作为关键一招。众所周知,余杭诞生了杭州健康码、发展了阿里巴巴,但现下的余杭还需要将数字经济的先发优势与新制造业深度融合,把发展的着力点坚决放在实体经济上。
来到未来科技城核心区域,两幢三棱锥型建筑格外特别。这是vivo全球AI研发中心,预计在2026年完工投入使用。届时,该项目也将作为vivo全球人工智能的研发总部。极有可能,未来大家手机里的AI算法,就“诞生”于这里。
vivo全球AI研发中心
vivo全球AI研发中心尚在建设中,而阿里巴巴西溪五期项目、菜鸟网络总部等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双引擎”项目,预计将在2023年内正式投入使用。随之,元宇宙、量子科技、未来网络、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也将陆续在余杭的版图中精彩亮相。
不止如此,余杭还在继续加码制造业投资。“目前,我们也已经在创新制定政策,对区内优质存量制造业企业、孵化企业的空间拓展和产业承接,加大产业用地供应比例的保障。同时,我们也会以更大力度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投资。”余杭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说。
为了给“双轮驱动”加码科技力量,余杭也在调整投资结构中,加重对科研院所项目的投入比重。
湖畔实验室,余杭四大省级实验室之一,将主要面向世界数据科学与应用领域最前沿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走进项目现场,实验室的主体建筑已基本建成。可以想象,正式投用后的湖畔实验室,将成为余杭、乃至整个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解决数字经济瓶颈性技术问题,加速数字经济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创新支撑。
湖畔实验室效果图
除湖畔实验室正在加足马力建设外,之江实验室二期、中法航空大学等项目也正在追赶工期,为创新“充值”加速包。到2023年9月,中法航空大学将迎来首批学生开学。
(三)
产业需要强支撑,城市也需要与“杭州城市新中心”相匹配的硬配件。
区划调整后初期的余杭,也曾面临过社会的质疑,“到余杭除了上班,就没有其他生活的氛围”。但短短两年时间,重新再次审视余杭会发现,这里发生了许多欣喜变化。
从天空俯瞰余杭,余杭城市的“天际线”即将突破苍穹,问鼎杭州之巅。
“天际线”指的是第一高楼,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符号,技术实力、经济繁荣程度的象征。如美国的世界贸易中心、马来西亚的石油双塔。余杭要打造“杭州城市新中心”,也将拿下杭州第一高楼作为目标之一。
在杭州西站枢纽南区,“金手指”综合体项目拔地而起,另一侧,“金钥匙”综合体项目也将破土而出。根据设计方案,“金钥匙”综合体的建筑主体,将高达399.8米,成为杭州第一高楼。
“金钥匙”综合体效果图
“杭州城市新中心”需要第一高楼这样的地标,也需要能让老百姓享受品质生活的城市功能。
为了打破“生活乏味”的印象,余杭也在提升城市功能上主动发力。提到杭州未来科技城,大多数人对它的印象,仍然是科创。但在余杭的谋篇布局里,这里还是杭州未来科技文化中心,将建有国际体育中心、国际演艺中心、综合文化中心等板块,成为杭州国际性的新一代城市公共中心。
试想,家门口就能观看国际演出和比赛,是何种幸福?目前,杭州国际体育中心已完成建筑设计方案征集,将由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这一经典建筑设计大师执笔创作。
在杭州未来科技文化中心建成之前,余杭已在杭州交通路网中占领一席之地。
经过近两年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如今,从杭州主城区武林广场出发,沿文一路隧道、文一西路隧道,一路直达余杭城区,用时不足1小时。
同时,地铁3号线、地铁19号线的开通,杭州西站投运,都让余杭市民在公共出行时,能与杭州主城区市民一样,便利又便捷。
交通之外,公共服务配套也如雨后春笋,愈演愈盛。2022年,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落子余杭,成为余杭人民家门口的国家级文化博物馆;苕溪大剧院成为余杭戏迷时常看戏打卡的宝藏剧院;正式启用的浙大一院良渚分院等公共服务配套,也逐步被完善……
余杭的城市氛围开始有了“杭州范”,但对于基础配套项目的投资力度还在逐年递增。
据悉,2023年余杭的1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中,就有523个政府性投资项目。余杭发改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余杭将通过这一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区交通路网结构、改善民生保障、提升发展动能,为加快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坚实浇筑四梁八柱。
当余杭的城市硬配件成为了杭州市的标杆,相信,它距离成为“杭州城市新中心”,指日可待。
今年初,杭州市余杭区对外宣布,将全力打造固定资产投资超1000亿的标志性成果。
一个重大项目就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抓经济、拼发展,要牢牢抓住重大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
作为浙江的经济大区,这些年,余杭不断强化“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导向,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
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亿的背后,余杭有着怎样的深谋?
(一)
余杭为什么要搞投资?这个话题可以从多维度中来解答。
在投资上,余杭有自己发展的特殊需求。
身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域,余杭要为其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带动全省的创新策源地”贡献创新力量。这之中,需要招引更多实验室、高校、总部企业等具备创新引擎效应的大项目。
除了发力创新,余杭也正在加快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争当“两个先行”排头兵。而要成为“城市新中心”,余杭还需要在交通路网、公共服务配套、文化设施等基础建设上加大马力、加速建设,以补齐目前城市能级中的短板。
再从经济角度来看,由消费和投资构成的内需,是经济增长“主引擎”。所谓“引擎”,是因为投资建设的重大项目,可以对当下及未来的经济环境,带来持久的助推力。
对当下来说,重大项目建设就像是推动了多米诺骨牌,会接连带动区域的规划设计、建材生产、人员就业、建筑行业企业落地等产业效应。
对未来来说,投用后的重大项目会形成小范围的“虹吸效应”,吸引与其相关的优秀人才、先进设备、科研中心等要素聚合。而当人来了,与人相关的生活生产配套也会随之改善,也就有了“烟火气”。
总结来看,投资建设优质的重大项目,有助于更好发挥有效投资“补短板、调结构、稳就业、带消费”的综合效应。而在经历三年疫情后的当下,全国经济都处在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延续影响。此刻,正是这一效应需要被利用好、发挥好的关键时刻。
在刚刚落幕的全国两会现场,“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等方向性信号频频传出。浙江作为东部经济大省之一,也在以超常规力度扩投资。
新年伊始,浙江便向外发布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2023年重大项目实施计划。紧接其后不久,省委、省政府又举行了2023年第一季度全省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268个总投资6808亿元的重大项目千帆竞发。两大动作,都是浙江进一步向全社会发出“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强烈信号。
经济大区余杭,也接下重任,负责已入选省市重大项目68个,年度计划投资超210亿元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1000亿打下坚实基础。
阿里巴巴西溪五期项目效果图
从余杭发展的必要性,到投资的经济意义,再到扩大投资的现实需求,多项维度都可推出:余杭需要扩大投资。
(二)
扩大投资的额度里,余杭也是把钱花在了刀刃上。1000个亿,重点投在了余杭目前突出的特殊需求上,一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二是将城市能级提升至与“城市新中心”相匹配。
先说说产业结构,余杭需要如何转型升级。
在打赢经济翻身仗中,杭州将“高水平重塑数字经济第一城”作为关键一招。众所周知,余杭诞生了杭州健康码、发展了阿里巴巴,但现下的余杭还需要将数字经济的先发优势与新制造业深度融合,把发展的着力点坚决放在实体经济上。
来到未来科技城核心区域,两幢三棱锥型建筑格外特别。这是vivo全球AI研发中心,预计在2026年完工投入使用。届时,该项目也将作为vivo全球人工智能的研发总部。极有可能,未来大家手机里的AI算法,就“诞生”于这里。
vivo全球AI研发中心
vivo全球AI研发中心尚在建设中,而阿里巴巴西溪五期项目、菜鸟网络总部等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双引擎”项目,预计将在2023年内正式投入使用。随之,元宇宙、量子科技、未来网络、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也将陆续在余杭的版图中精彩亮相。
不止如此,余杭还在继续加码制造业投资。“目前,我们也已经在创新制定政策,对区内优质存量制造业企业、孵化企业的空间拓展和产业承接,加大产业用地供应比例的保障。同时,我们也会以更大力度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投资。”余杭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说。
为了给“双轮驱动”加码科技力量,余杭也在调整投资结构中,加重对科研院所项目的投入比重。
湖畔实验室,余杭四大省级实验室之一,将主要面向世界数据科学与应用领域最前沿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走进项目现场,实验室的主体建筑已基本建成。可以想象,正式投用后的湖畔实验室,将成为余杭、乃至整个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解决数字经济瓶颈性技术问题,加速数字经济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创新支撑。
湖畔实验室效果图
除湖畔实验室正在加足马力建设外,之江实验室二期、中法航空大学等项目也正在追赶工期,为创新“充值”加速包。到2023年9月,中法航空大学将迎来首批学生开学。
(三)
产业需要强支撑,城市也需要与“杭州城市新中心”相匹配的硬配件。
区划调整后初期的余杭,也曾面临过社会的质疑,“到余杭除了上班,就没有其他生活的氛围”。但短短两年时间,重新再次审视余杭会发现,这里发生了许多欣喜变化。
从天空俯瞰余杭,余杭城市的“天际线”即将突破苍穹,问鼎杭州之巅。
“天际线”指的是第一高楼,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符号,技术实力、经济繁荣程度的象征。如美国的世界贸易中心、马来西亚的石油双塔。余杭要打造“杭州城市新中心”,也将拿下杭州第一高楼作为目标之一。
在杭州西站枢纽南区,“金手指”综合体项目拔地而起,另一侧,“金钥匙”综合体项目也将破土而出。根据设计方案,“金钥匙”综合体的建筑主体,将高达399.8米,成为杭州第一高楼。
“金钥匙”综合体效果图
“杭州城市新中心”需要第一高楼这样的地标,也需要能让老百姓享受品质生活的城市功能。
为了打破“生活乏味”的印象,余杭也在提升城市功能上主动发力。提到杭州未来科技城,大多数人对它的印象,仍然是科创。但在余杭的谋篇布局里,这里还是杭州未来科技文化中心,将建有国际体育中心、国际演艺中心、综合文化中心等板块,成为杭州国际性的新一代城市公共中心。
试想,家门口就能观看国际演出和比赛,是何种幸福?目前,杭州国际体育中心已完成建筑设计方案征集,将由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这一经典建筑设计大师执笔创作。
在杭州未来科技文化中心建成之前,余杭已在杭州交通路网中占领一席之地。
经过近两年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如今,从杭州主城区武林广场出发,沿文一路隧道、文一西路隧道,一路直达余杭城区,用时不足1小时。
同时,地铁3号线、地铁19号线的开通,杭州西站投运,都让余杭市民在公共出行时,能与杭州主城区市民一样,便利又便捷。
交通之外,公共服务配套也如雨后春笋,愈演愈盛。2022年,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落子余杭,成为余杭人民家门口的国家级文化博物馆;苕溪大剧院成为余杭戏迷时常看戏打卡的宝藏剧院;正式启用的浙大一院良渚分院等公共服务配套,也逐步被完善……
余杭的城市氛围开始有了“杭州范”,但对于基础配套项目的投资力度还在逐年递增。
据悉,2023年余杭的1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中,就有523个政府性投资项目。余杭发改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余杭将通过这一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区交通路网结构、改善民生保障、提升发展动能,为加快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坚实浇筑四梁八柱。
当余杭的城市硬配件成为了杭州市的标杆,相信,它距离成为“杭州城市新中心”,指日可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