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家长都已经在给孩子申请海外夏校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根据业内的小道消息,像顶级美高安多福、劳伦斯威尔的名额正在迅速减少。
不过,需要提醒家长们,美高夏校动辄3-5周的寄宿生活,需要和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的孩子朝夕相处,非常考验孩子的社交能力,一不小心还可能遭遇霸凌。
曾经在劳伦斯威尔中学上过夏校的六年级同学Ken分享,班里有个“问题”女生S,从开学第一天就开始恶意霸凌女生A,二人都是美国本土孩子。不巧的是,她们不仅住同一间寝室,还都报了相同的课程。
A真是太倒霉了,和S是24小时低头不见抬头见,躲都躲不开,一周后,A打电话给妈妈说,一见到S就浑身发抖。
最大的问题是,S采用的是语言和态度冷暴力,在背后造谣,明里暗里团结大家不理睬A,这种伤害不同于肢体暴力,非常隐性,外人没办法直观的感受到S的恶行。
这事如果发生在平时,假以时日,老师有机会收集到更多旁证,是有理由介入的,但在夏校这个临时校园里,管理老师跟谁都不熟,收集不到证据,很难给予严惩。
所以A的妈妈无奈,只能接受了孩子退学的请求。
在美国的校园,校园霸凌并不罕见,谁也不能保证你在夏校碰不到。 最近就有一本很火的书 《女孩的地下战争》 ,就用学术、专业的视角,讨论了S采取的“隐蔽霸凌”(也就是非肢体隐性攻击,多发于女孩之间), 并且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 这种攻击方式在中产女孩群体非常普遍,美国排名很高的私立名校都未能幸免。如果孩子这个夏天要去美国上寄宿夏校,或者未来去读美初美高,一定要提前带孩子了解起来。 △这本书来自理想国纪实系列,整个系列的书都从小切口讨论社会议题,比如鸡娃、中产挣扎、单身女性、失业白领等,故事+研究+数据,立体全面,推荐给关心这些话题的朋友 什么是“非肢体隐性攻击”? 暗搓搓的集体孤立; 以友谊为名的精神控制; 越优秀的女孩越被人说坏话。完全不靠拳头,只需要眼神、语言、动作和文字,就能让受害孩子痛不欲生,轻则影响学习生活和社交,重则抑郁产生自杀念头。 这本书,是作者蕾切尔·西蒙斯走访10所学校,一对一访谈了上百名10-14岁女孩后写下的 数十个纪实故事,可读性很强。 故事之外,作者还深挖了女孩隐性攻击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原因,援引了女孩养育相关的研究,对中国家长也很有参考意义。 正如作者所说: 父母决不能等女儿上了小学以后,才去教导她们何为攻击和霸凌”。 △以上是外媒对这本书的评价,还有中国网友说,“可以列为中小学女孩必读书目” 本文配图自 |电视剧《黑暗荣耀》 “表面乖巧,私下刻薄”的隐性攻击,中产家庭女孩是高发群体先分享一个“隐性攻击”真实故事,受害者是女孩Jennie。 她在7年级的时候,转入一所典型的白人中产学校,热爱运动,经常放学后和男生踢足球、打篮球,喜欢穿牛仔裤和T恤衫,不爱穿裙子。作为新生,一入校就开始被年级里最受欢迎的女生小团体欺负。 她们给她起外号“毛茸茸不良少女Jennie”,到处和人说她有“不检点行为”,甚至还说服大部分女生成立了“讨厌Jennie联合会”,所有女生都会在Jennie经过走廊的时候大喊大叫,故意撞她,然后相视大笑。而走廊上没有老师监管,他们发现不了。 其他女生为了融入团体,也跟风这样做。课间,还有人,碰掉Jennie的书,丢掉她的试卷,一切都伪装得像一场意外。 一开始,Jennie努力置之不理,但一周以后事态愈演愈烈,她开始在房间默默哭泣,躲在枕头下哭泣。作为7年级的女孩,她不想让爸妈知道自己在学校如此“不受欢迎”。 后来她打电话给带头孤立她的两个女孩: “为什么要讨厌我?” 而对方表现得若无其事,否认一切,还用乖乖女的声音说: “我们没有讨厌你啊!“然而到了第二天,各种暗搓搓的孤立行为依然在持续。甚至有一天,Jennie在班里发现了一张请愿书,上面写着”我永远讨厌不良少女Jennie“,班里几乎每个女孩都签名了。 Jennie忍无可忍,去校长办公室告发,于是这种明目张胆的联合孤立被禁止了。但隐性攻击还存在。 整个7年级,Jennie都在孤军奋战,同龄人对她的刻薄态度很难被发现,没有老师注意到或出面替她干涉,因为是新生,老师也很难判定她的行为和性格变化。 至于父母,虽然感觉到了女儿不对劲,但Jennie依然坚持:“我很好,我没事”。 如今Jennie已经32岁了,20年前的愤怒和耻辱依然挥之不去。 其实从我们成年人的视角来看,这个故事背后的好多问题,都令人匪夷所思: 为什么老师发现不了? 书的作者蕾切尔在翻阅了各种研究,和8组9年级女生聊过以后,找到了答案--霸凌人的女孩子们,把攻击性隐藏得太深了。西方社会的价值观里(其实东方也一样),对“攻击性”有着明显的性别区分—— 男生男生的受欢迎程度,取决于他们是否表现出了强硬的一面,他们通过运动天赋、反抗权威、行为粗暴、惹麻烦、霸道、耍酷和自信,来赢得同龄人的尊重。他们之间发生矛盾,打一架就完事儿,成年人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 女生女生则完全相反,社会期待她们甜美可人、温文尔雅,关爱他人,追求完美,更重要的是, 一个“好女孩”要友善,不能有攻击性,不能生气,不能发生正面冲突。友善的重要性,有时候超越活力、超越聪颖,甚至超越诚实的。 研究证实,从很小时候起,父母和老师就会阻止女孩进行肢体攻击或直接攻击行为;而面对男孩的小冲突,成人或表示鼓励,或不屑于插手。 曾在1999年,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哪怕更吵闹的是女孩,成年人依然会频繁要求女孩安静点、柔声细语或用更“友善”的声音说话。入学以后,这种提醒会变得更频繁。 无论有没有挑明,社会主流的培养模式,就是“女孩应该友好,男孩应该强硬”。显然,女孩子们明确get到了这一点,甚至自己如果表现出公开的攻击行为,就会受到惩罚,和周围人格格不入,在社会中遭遇冷眼。 有女孩子说,“有人欺负我,我必须忍住,因为大人说‘你得对别人友善一点’,实际上我只想冲人吼,让她们闭嘴,想把她们推开,推到地上!” 社会价值观、老师、家长不让女孩子们表现出攻击行为,但她们是正常的人类,都有愤怒、攻击的冲动,怎么办? 1992年的一项挪威研究发现了:如果文化规则不允许女孩采用公开攻击行为,她们便诉诸非肢体的攻击行为。比如“关系攻击”突然不理对方,惩罚对方,引导小团队排斥对方,或者用消极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蓄意破坏对方的关系,通过绝交来威胁对方同意某种要求等。
这种攻击,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了,研究发现3岁时表现出关系攻击的行为比男孩多,这种性别差异越长大越明显。
比如“间接攻击”避免和对方发生直接冲突,正如上面故事中,一群女生故意撞掉Jennie的书,所有人一起说她的坏话,但一旦被质问,就否认,拒绝正面对峙。
还有“社交攻击”损害对方在某个圈子里的自尊和社交地位,散布谣言。给Jennie起有侮辱性的外号,写联名信试图让所有人远离Jennie,也是社交攻击。
研究者发现,这种五花八门的隐性攻击,在中产阶级环境中较为多见,因为那里是对女性气质要求最为严格的地方。 在发起这些隐性攻击的同时,那些欺负人的女孩子还要在大人面前展现乖巧、友善的一面。为了逃避责难,她们退却到甜美的外表之下,无声地互相伤害。 她们悄悄使眼色、传纸条,长时间隐秘地控制他人,在走廊难为其他女孩,窃窃私语,发出讽刺的笑声。所以,女孩可以悄无声息地打响一场战争,而大人毫无察觉。 有女孩子曾经向老师告发了一名刻薄女孩,老师显得毫不知情:“天哪!你们吵架了?这怎么可能,她绝不会那样,肯定是你先惹了她。” 坚定自信的女孩有什么错,要成为被别人攻击的“靶子”?在女孩的隐性攻击文化里,还有一个颠覆成年人认知的:一个优秀、自信、闪闪发光的女孩,却会被同龄人认为“自以为了不起的女孩”,而无端遭受孤立、冷眼和霸凌。 先来看一段本书作者在和一群9年级女孩访谈时的对话。 问:“当看到一个我们都不认识的漂亮女孩走进教室,我们会有什么感觉?”A:“我们立刻就会讨厌她。” B:“我们会感觉被冒犯了。” C:“她是最有魅力的人。” D:“她是新来的,会抢风头。” E:“我们希望她别那么自信,这样她就不会跟我们班的男生说话了,新来的本身就是个威胁。你看她,做这个,做那个,会抢走我的好朋友,也会抢走我的男朋友”。 作者再问她们:“总的来说,女孩乐意看到其他女孩充满自信吗?”大家齐声说:“不乐意。” 为什么不乐意呢?“因为‘自以为了不起的女孩’对我们来说就是个威胁。” 这还是我第一次看到女孩们承认“嫉妒”,作为家长,我们教育女孩“自信大方”、“不惧他人眼光绽放光芒”,目的绝不是被攻击啊。这是为什么? 还是和背后性别教育的文化、价值观相关—— 那些被认为“自以为了不起”的女孩,往往流露出自信坚定的光芒,也打破了一些关于女性特质的“规矩”: 女孩必须谦逊,自我克制,自我牺牲,沉默矜持; 女孩必须友善,先人后己; 女孩的权力源于他人的喜爱和肯定,来自人脉圈,而不是自身能力。 按理说,现在的00后、10后都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潮中长大,对于“女性特质”的认知开放许多,媒体上也越来越鼓励女性要大胆独立,为什么面对比自己闪耀的女同学,却要刻薄对待? 背后的原因也被挖出来了——家长在教育女孩时的矛盾、言行不一,不确定该如何培养女孩。 我们既要求女孩大胆,也要求她们胆小;既要求她们雄心勃勃,又要求她们有所节制。 既给予女孩一切,也要对她们有所限制: 你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一切,但是,必须在父母能接受的范围内; 你可以竞争、可以获胜,但是,争强好胜的女孩太强势,不友善,必须保持谦逊、自我克制、矜持,好胜心要被精心隐藏起来。 就是这样含糊不清的文化环境中,孩子们被迫承担我们的困惑:既羡慕坚定自信的女同学,内心里却厌恶她们的“不谦逊,不矜持”。 但因为竞争、嫉妒不符合“好女孩”人设,她们只能压抑自己的感受,用“了不起”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竞争、嫉妒、愤怒和渴望。 其实,别说十几岁的女孩群体,成年人的生活中,也处处可见对优秀女性的“贬损”。 “我们的文化会污蔑坚定自信、富于专业精神的女性,认为她们是冰冷僵硬的可怕女人,个人生活、婚姻、亲子关系注定失败。这种特定的刻板印象触及了女孩最深的恐惧:展露出坚定自信都会终结她们的关系,贬损她们的首要社交资本——温柔和照顾他人的特质。 生活在一个竭力为女孩争取平等的世界,这是一件好事。 但在女孩适应社会时,我们并没有教导她们、支持她们健康地表达欲望和参与竞争,我们在让她们承受一种矛盾,‘做一名理想的成年女人、拥有女性气质’要求她们‘无私奉献’,做一个成年人并走向成熟却要求她们学会独立和分离。 我们到底是否愿意将男孩享有的自由赋予女孩?如果我们的文化无法确定风向标,绝大多数女孩自然也无法确定。 如果女孩无法明确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就会对彼此释放她们(和我们)的焦虑,互相控制,画地为牢,自行通过互相惩罚、欺压和争吵来寻找答案。” 这才是触发女孩间隐性攻击的深层次根源。 解决女孩之间的隐性攻击,家长能做些什么?千万别让女儿不敢和你倾诉女孩在学校遭遇隐性攻击时,不敢和父母说,为什么? “爸妈希望你和所有人都是朋友,如果不是,他们会失望的。” “交什么朋友,会反映你是怎样的人,我不希望爸妈认为我交的朋友很糟糕,那意味着我也很糟糕。” 还有一个原因,连父母可能都不知道什么事“隐性攻击”,导致孩子都没法判断自己是不是收到了攻击,反而会把问题埋在心里,认为都是自己的错,不愿意说出来。 也有孩子认为,既然没有规定来制止这种行为,连老师都发现不了,那就不值一提,也无需追究。 所以,要想让女儿主动向你求助,最好带着她们一起读这本书,和她们谈论隐性攻击行为。让她知道,你懂女孩之间的隐性攻击文化,女儿就会感到安全,就愿意告诉你最黑暗的角落。 谈论的时候,可以轻松一点,比如开车回家的路上,晚上一起吃饭的时候。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女儿自如地参与讨论: 同时,在教育女孩的时候,避免一味让她们“关爱他人、友善待人、融入群体”,因为在这种文化中长大的女孩,常常隐藏自己的感受,过于共情他人,以免自己的痛苦影响到别人,导致青春期的自尊丧失,以及抑郁、自残、厌食等情况。 曾有一个因为沉默而引发胃溃疡的女孩说: “ 我不希望爸妈担心,不希望他们觉得我是一个在年级里混不下去的怪人。” 千万别用这些话安慰,容易好心办坏事“别在意,这是成长阶段,每个人都会经历” 在女孩听来,这是让她们的痛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她会觉得,“我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痛苦,你竟然觉得是小事一桩。” 你需要充分表示出对女儿的同理心,可以说 “这种事太可怕了,我很难过你经受了这么多痛苦”。接着可以谈谈关于隐性攻击的故事、理论,当你用第三人称聊这件事情的时候,孩子会觉得自己不是孤军奋战,会尊重自己的感受,得到安慰。 如果你也经历过,可以大胆分享给她们。 “你为什么要和她交朋友呢?远离不就完了吗?” 女孩对丢掉朋友、损失关系,是充满恐惧的。尤其是如果切断友谊会影响自己在社交圈的地位、形象,她们会千方百计修复友谊,越陷越深。 如果你这么一说,她会觉得自己无法远离坏朋友,更加失败,越发不敢和你说。 你可以先用父母的口吻,表示对孩子的心疼,表达不满,并告诉她健康的友谊应该是怎样的。与此同时,用朋友的口吻告诉孩子你的判断,用各种提问的方式,让女儿自己判断友谊的质量: 记住,女儿也有可能会在某个阶段自动脱离这段友谊,她的朋友也可能会换其他人做朋友,就像所有带来痛苦的关系一样,女儿会从中获取关于友谊、密切关系的宝贵人生经验。 “你是不是做错了什么,让人家不喜欢你了?”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即便女孩什么都不做,都有可能被一个班的人孤立出社交圈,就算她改变自己也无济于事。有些女孩决定发怒或找茬,可能毫无规律和理由。 所以,第一件事不要让女儿自查,她此时的大脑已经高速运转,将自己可能的错误细数过一遍,咱们家长不要再伤口撒盐。她会觉得,妈妈认为是我的错,问题在我。 你可以说, “要不要我陪你一起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带孩子一起回忆友谊发生质变的时刻,不要过多发表对女儿的主观评价。 同时,需要询问学校老师、同学,这让女儿看到,你重视她的社交生活,你在努力帮助她。 以上几点,其实只是书中给出方法的“冰山一角”。《女孩的地下战争》中有整整两章的内容,讨论了家长如何做,推荐大家买书回来仔细看看,作为女儿的社交保护手册。 也期待大家留言,分享你亲历过、看到过的“女孩隐性攻击”故事,让这些地下战争让更多女孩子看到,避免无端的伤害。 ▼精英说今日视频推荐你“在看”我吗↓↓↓